节前必看!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发布十大领域常见虚假广告套路
天山网-新疆日报讯(记者索蓉芝报道)9月29日,国庆节、中秋节消费旺季来临之际,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消费提示,针对食品、减肥产品、教育培训等十大领域常见虚假广告套路,揭露典型话术陷阱,帮助消费者掌握识别虚假宣传、留存维权证据,引导公众树立科学消费观念,在节日消费高峰期间有效规避风险,共同维护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。
在普通食品及保健食品领域,“xx植物饮料治心脏病”“保健食品效果比药品好”等宣传语屡见不鲜。市场监管部门明确提醒,普通食品绝非药品,不能宣称治疗疾病;保健食品需认准保健食品“蓝帽子”标志,其仅有保健功能,具体功效应以产品说明书为准,而非广告宣传内容。
减肥产品广告中,“喝咖啡减肥”“一周瘦10斤”“快速减肥针”等话术极具诱惑力。对此,监管部门强调,健康减肥无捷径,合理饮食搭配适量运动才是科学之道,若因肥胖引发身体不适,应及时就医;除具备减肥功效的保健食品外,其余食品均无减肥作用,消费者需警惕此类虚假宣传。
针对家长高度关注的近视问题,“近视恢复”“降低度数”“快速恢复视力”等广告用语均属违法。监管部门指出,近视一旦形成便不可逆,消费者发现近视后,应前往正规医院及机构就诊,根据医生建议选择矫正方式,日常需遵医嘱减少蓝光辐射、增加户外活动时间。
借贷广告中的“仅需身份证即可贷款”“不看征信、秒放贷”等承诺暗藏风险。监管部门提示,消费者借贷前务必查验出借方金融业务资质,坚决拒绝无资质机构的放贷广告,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办理借贷业务,保障自身财产安全。
在教育培训领域,“专升本不用上课考试、包拿证”“公职考试面试通过率100%”“考公指定培训机构”等宣传均为“忽悠”。据介绍,无论是统招专升本还是成人高等教育专升本,均需学员学习并通过考试方可获取学历证书;公职考试能否上岸取决于个人能力,且招考单位一般不举办、不委托任何机构开展辅导培训。
农用物资广告中,“保证增产增收”“病虫害特效药、虫卵全杀”等表述不可轻信。监管部门建议,农户购买农用物资需“对症下药”,坚决抵制“神药”“神器”,仔细核对产品说明书上的功效、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,避免因虚假宣传遭受经济损失。
化妆品广告里,“可食用”“能治病”以及普通化妆品宣称祛斑美白等特殊功效的内容均属违法。监管部门明确,化妆品并非食品,食用存在安全风险;其不具备治疗疾病的功能,且祛斑美白、防晒等属于特殊化妆品功效,普通化妆品不得宣称此类作用。
医疗广告中,“告别皮肤问题”“引进最新技术根治病痛”等宣传需谨慎辨别。市场监管局提醒,看病就医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,切勿轻信“神医神药”和夸大宣传,穿白大褂者未必是专业医生,不存在能包治百病的诊疗手段。
房地产广告常以“即买即住即入学”“买房送花园”“离医院X分钟路程”等话术吸引购房者。监管部门强调,学区划分需以官方渠道信息为准,切勿轻信户口、升学等承诺;房产保值升值无法保证,项目位置应实地确认,购买预售房时需核对合同与宣传内容是否一致。
旅游市场中,“全网最低价”“xx游买一送一”“政府指定合作商”等广告可能暗藏“零负团费”陷阱。市场监管部门提示,“零负团费”多通过强制购物、收取回扣牟利,消费者应摒弃贪便宜心理,选择合理价格的旅游产品,签订合同时务必核对内容与宣传是否相符。
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呼吁广大消费者,遇到虚假违法广告或消费纠纷时,及时留存证据,通过12315热线等正规渠道投诉举报,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